“我是中國海軍丹東艦,你方艦艇已進入中國海域,請你們盡快離開!”當時擔任喊話任務的陶金警告對方。
2015年5月,赴南沙巡航的第十天,丹東艦接到任務,并于兩天后在南海某海域與某國最新式瀕海戰斗艦相遇。時任艦長羅翔根據上級指令,果斷采取直線沖擊對方的辦法對其進行驅離,最終對方艦只發出“誤入”的信號并很快駛離。當被問及面對全球最先進的艦艇時會不會想退卻時,艦長羅翔的回答是:“我們不怕,因為我們背后是強大的祖國!”
“丹東艦”是我國研制建造的053H型護衛艦,海軍丹東艦于1985年1月25日下水,1985年5月30日服役于北海艦隊,后轉隸南海艦隊。1986年被海軍命名為“丹東艦”(舷號543)。丹東艦自入列以來,出色完成了戰備巡邏、海上維權、出國訪問等一系列重大任務,為海軍轉型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為維護祖國海洋權益和領土主權、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2005年出色完成了“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任務并受到海軍總部嘉獎,艦隊榮獲了“不怕苦不怕累,特別能戰斗”的高度評價,由此成為“丹東艦”精神。
今年5月19日,經海軍批準,“丹東艦”正式退役,并將這艘導彈護衛艦贈予丹東市用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021年6月9日,載著南海艦隊授予的“丹東艦精神”,丹東艦終于光榮地完成它36年的戰斗使命,榮歸故里!
未來,丹東艦將成為我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繼續發光發熱。
何謂教育基地和博物館呢?并不只是一個館舍、一個空間,亦或是對物件的簡單陳列和對事件的枯燥陳述,而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從中不斷凝練出來的強大文化力量,是這股力量讓歷史“活起來”。
我曾登上俄羅斯涅瓦河岸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該艦1900年下水,曾經歷兩次革命和三場戰爭(1905年的日俄對馬海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17年11月7日正是在阿芙樂爾號上用電臺廣播了由列寧簽署的《告俄國公民書》,當晚該艦炮擊冬宮,由此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主席的這句名言為中國人所熟知,而這“一聲炮響”正是出自于阿芙樂爾號。自1948年起,該艦作為“十月革命”的紀念艦和海軍博物館供游客參觀。登艦后會先參觀有多種口徑的火炮和其他軍用設施的甲板區域,在艦艙內陳列有500多件與此艦相關的文物,其中包括油畫、雕像、軍服、船上曾使用過的各種武器和工具等,也有精致的微縮世界和動畫視頻還原戰場,該艦最近的一次修復是在2014年,艦上裝飾最大限度恢復歷史原貌。但是,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最觸動我的是講解員,他們多數是艦上老兵的后代,他們的介紹極具感染力和代入感,言語間盡顯對本國歷史文化的高度自信。
軍艦只是載體,愛國主義教育是對歷史的再現和戰斗精神的傳承,是共情,是感召。
位于美國圣地亞哥海軍基地的中途島號海軍博物館于2004年6月對公眾開放。中途島號航空母艦(CV-41)于1945年下水,直到1992年退役,載員4500人,是美國海軍歷史上服役最長的艦艇之一。有29架戰時的戰斗機在甲板上展出,船員休息室、操控室、艦上監獄和飛行員準備室皆對外開放。然而,航母上最顯眼的是各個場景下戴著黃色鴨舌帽的講解員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曾經在該航母上服役或者參加過其他戰役的退伍老兵,雖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飽含深情、充滿激情地講述著戰火中的死里逃生。越南戰爭中,美國海軍179名飛行員被俘,其中有一位在中途島號上做講解員,他跟我們講述了他在一場戰役中的經歷,他當時兩個手肘都錯位了,先抬起左腿……一切恍如昨日。老人家說:“你永遠不知道你可以戰勝什么,直到你直面它。我曾是美國海軍的一員,現在是美國海軍歷史的一部分。”登上紐約的無畏號航母(CV-11)以及位于夏威夷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紀念館、因被指派為二戰受降艦而聞名于世的密蘇里號戰列艦時,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些老兵志愿者。人,造就了歷史;人,讓歷史鮮活。
歷史,就在親歷者的兩鬢斑白里。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馬德羅港是兩個航海博物館的所在地,我曾去過其中之一——建于1890年,于1897年下水,于1960年退役的薩米恩托號護衛艦。(以“薩米恩托”命名,是為了致敬阿根廷海軍學院創始人薩米恩托總統。)在1899至1938年間,這艘護衛艦曾經歷了37次國際航行。船體為鋼制,船艙以木材和銅裝飾,保留了船長和船員的軍服、航海圖、手跡、獸皮和作戰及生活用品,可以看到當時船員的部分生活場景被再現。傍晚時分,微風徐徐,登上甲板,三根桅桿下和船頭具有阿根廷象征的雕像前,游客們爭相合影留念,孩子們眼睛里的是滿天霞光,更是希望的曙光。
我們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的走向未來。
對歷史和文化最好的保護,不是讓其“高高在上”,而是讓人們走進它,尊重它,延續它!
展示丹東艦的豐功偉績,光有“骨頭”不行,要有“血”有“肉”。光有丹東艦還不夠,關鍵是需要有靈魂,需要有精神內涵、有人文內涵、歷史內涵,有動人故事。可以把丹東艦的英雄人物,包括普通老兵請到丹東艦上來,把他們的先進事跡介紹傳揚。當我們來到丹東艦,能見到當年在丹東艦上服役的官兵,甚至能見到丹東艦曾經的艦長,還能聽到36年間丹東艦一些難忘的歷史和生動的故事,讓這艘軍艦的精神得以世代傳承,不僅要讓曾經在丹東艦上服役的軍人,還要讓他們的子孫后代,也把這條丹東艦當做他們的“家”。
倘若以這樣一種高度,我們就一定會把丹東艦這個載體做得更好,就一定會把我們的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做得更生動、更有實效、更具時代感。
國家開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離不開“地方營造”。“空間”是抽象的、沒有生命的,而“地方”是具體的,強調人類的情感經驗,是有生命的。地方營造是要激活歷史,從而激活空間, 是通過對環境的改變,尋回地方精神,讓生活的“空間”成為產生情感和依戀的“地方”,營造出具有歷史脈絡并體現傳統的“地方”,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的參與,讓當地人有歸屬感,讓外來者有體驗感。
希望我們的丹東艦,可以盡快以新的角色重新回歸,讓曾經服役于該艦的老兵們用他們的故事,通過數字賦能,帶給公眾關于丹東艦的融合互動性、故事性和藝術性的沉浸式軍事文化體驗,激活時代記憶,成為促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要把丹東艦作為一個紅色基地,讓它成為丹東市、遼寧省、中國海軍和中國軍人的驕傲!
在建黨一百周年的歷史時刻,功勛卓著的“丹東艦”榮歸丹東。它,遠不止是一艘軍艦,它有歷史,它有文化,它有故事……置身丹東艦,身臨其境,相信每一個人將不僅有感官體驗,更能汲取沉甸甸的、厚重的、直擊心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丹東艦,是我們偉大的黨領導下的偉大祖國日益強大、中國人民勇敢捍衛和平的歷史豐碑,也將成為我們充滿紅色基因、滿懷愛國激情的“精神家園”。
我們歡迎丹東艦的官兵回到丹東艦。
一如我們迎接丹東艦“回家”一般深情、鄭重和滿懷崇敬。
